笃定过疫期并学艺术十年记

从三月五六日在孩子学校的疫情,我就进入了居家的次密接者管理,可以说,那时我就已经进入了疫情居家模式了,至今快三个月了,一年的三分之一就这样消耗了。

看着网络此起彼伏的各种不好的消息,负面的情绪,这个疫情模式对她们可能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,但是,对我来说除了对核酸对防疫举措恐惧外,就剩下一个难得的大块消遣的时间。

既来之则安之,我从4月初进入到《伊秉绶书风字林》的初稿设计中去,按鼠标按到食指酸胀,不得不换中指代替。在月底初稿终于完成,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大心事,后面就是一步步的书写补充没有的文字了。还有目录和伊秉绶的书风论文也要撰写,但是框架已成,慢慢接近完满。

去年年底《造像印艺述》出版,首版1000本到3月中旬已经出得只剩下100多了,再印的事情提到日程,自始至终,我对书里自己的印作不甚满意,趁着这块时间补充调换了一些后,剩下就是那几方刺目稚嫩的边款了。突然想到了在多年前看到的王镛的篆刻教学视频,百度找来,重新拜读。之前没看出多少内容的视频,这次竟然看到了些东西,就像多年前老师说的一些学印的话,当时没觉得轻重,现在也能一一印证理解。搜罗了一些他的和吴子健的隶书边款,打印出来。记得多年前淳之兄给我的老师边款视频,也翻找了出来,认真学习之后,握刀刻制了起来。以前觉得很难操控的行书边款,居然三下两下有了些模样,感慨了许多,这真是急不得的事情,只要慢慢积累,总会有突然的突破。替换了书里的印作,修改完善了图文细节,心里踏实了许多。

在篆刻上基本解决了刻的问题后,我意识到篆的问题更为重要,也觉得急需尽快解决了。以前我也看了很久来翁的印作,但是收获很表面,这次我觉得是不是研究出其所选篆字的习惯规律,我就能接近他的构思经营了,想到就干,拿出日常观读的袖珍印谱,一印一字的深入究竟起来。还好,现在查字的应用程序很方便,假如要是一个个的翻字典,工作量就是几倍了。经过这样一个个的笨功夫积累,终于看清了一些端倪,也是这段时间的一大收获了。今早尽然看出了一点来翁的章法规律,兴奋不已,种豆得瓜,积硅步致江河,真是欣喜不已啊。

都说篆刻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艺术,说到这点我的体会是,篆刻除了刻制外,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,比如基础的磨平印面,对入门就很重要,不能轻视。比如初刻后的印面拍墨,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容易忽视的手法。还比如磨刻刀,对初学这也很重要,锋利的刻刀更容易操控,刀钝必然用力,如掌握不了方寸,就会坏事。还比如钤印等等方面都很重要。这都是我忽略这些细节后在南墙下的检讨所得。艺术家里,我挺欣赏陈国斌的,敬佩他的创新精神。他说过不要因为没有见过就说不存在。要敬畏传统,但不是要学得很像就是敬畏,敬畏是用心学,敬畏是生发。要看到艺术的发展和多元化,比如刑徒葬砖墓志,古代不把他当作书法,近代我们拿他当传统来研习。现在的创新就是为未来多一个多样的传统样本。我现在还在研习传统的阶段,这也是为了以后的突破做着准备。把设计里的现代思维融化进去,这是我近来能想到的这点。

据说快要看见曙光了,前几日刻了方“青山不老”留待解封时发布,刻好后我的食指前日开始尽然不能弯曲了,也不能去看医生,只能忍着,可能是之前的使用过度,复发了。正好剩下的时间把积累的买了没看的书多几本,解封后又没有时间了。

说到这段闲暇时间的得到,当然少不了爱人一日三餐的操持,因为物资紧张,有四张嘴要填饱,她每天都是提前做好隔天的菜单计划,分配固有的食物,最辛苦的莫过于她。今年的6月15日是我学艺10年的纪念,反观,要感谢这段封控的时间,让我有了些许所得,也算对这个学艺岁月能有些心安,疫期我刻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时候想了个斋号“一亩三分斋”,觉得很衬我的气质,我本是农民出生,左手的镰刀伤痕历历在目,这提醒我在往后的岁月里,随乐过活之余,忘不了这辛劳耕作的本分,也不枉这有涯人生吧。

  • 五月 16th, 2022
  • Posted in 未分类

Comments are closed.